查找文章
最新发布
点击排行
访问统计
累计访问:
田间做学问 绿野写论文——记兵团首届‘三佳’科技特派员张伟
来源:发稿时间:2013-04-25 浏览次数:834
自1995年本科毕业分配至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工作至今,张伟老师深入北疆30多个团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,他在其中的5个团场进行了长达11年的蹲点服务工作。
在11年的驻点科技服务工作中,张伟老师推广示范先进技术10余项,完善了当地生产技术体系,推动了当地农业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科技进步,为这些团场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以上。他的事迹曾在《农村科技》、《兵团日报》、《石河子大学报》、《西陲时报》、第九师电视台等媒体得到报道,2007年他获“石河子大学科技服务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2008年度他获得“兵团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”称号,2009年获农九师年度“科技协作奖”,2010年被授予“兵团首届 三佳 科技特派员” 荣誉称号,2011年度荣获 “石河子大学社会服务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
1998-1999年,参加工作不足3年的张伟老师,带着科技项目被派往第六师105团和103团,以常年驻点方式开展科技服务工作。回想起刚接到任务时的心情,他说:“那时候我也害怕走出校门,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在实验室写论文而要走进绿色田野?”。他的疑惑从老教授和学院领导那里得到了答案,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自成立起,就紧密联系实践服务于兵团农业生产,数十年的传统承传至今,所有农学院教师都要服务于兵团农业生产。于是,他去了团场,“宽膜植棉新技术推广”和“北疆棉花高产技术示范推广”两个技术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,带给了他成就感,改变了他对于团场科技服务的想法和认识。
2002年,张伟硕士研究生刚毕业,他主动要求去第六师新湖一场6连蹲点,负责常压滴灌技术的示范推广。三年的科技服务,使他积累了一定服务经验,具备了一定服务能力,2003-2005年张伟响应兵团科技服务号召,走进第六师军户农场开始了为期2年挂职服务,作为分管林果和畜牧生产的科技副场长,他开始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团场科技的需求与科技项目的实施。两年间,引进推广加工番茄滴灌技术、葡萄果穗修剪以及套袋技术、引进啤酒花优质新品种“扎-1”等,新技术推广引进不仅仅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问题,同时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。这2年的实践,更坚定了他今后科技工作重心要面向生产一线的念头,他积累了大量生产实践知识和生产数据,做起了田间学问。“田间处处皆学问,生产实践出真知”是张伟老师多年实践的感悟。他认为作为农学院的优秀老师就一定是一位“上得了天,下得了地”老师,是一位将“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”为己任的老师。高校需要大师,农业院校的大师,其科研成果和论文,应该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认可度,应该能够指导应用于生产。他愿意毕生为此努力。
为顺应学校科技扶贫工作的需要,2007-2012年由张伟老师牵头组织科技扶贫团队,对第九师163团和伊犁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开展扶贫工作,这一去就是6年,期间成功完成“一六三团小麦、打瓜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”、“加工番茄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新品种引进”、“滴灌玉米若干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”、“滴灌春麦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超高产示范”、“边境团场滴灌玉米万亩吨粮技术集成与示范”等项目,项目执行期间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收益超过3000万元,为当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。
11年科技服务过程中,张伟老师参加干部职工培训上万人次,参加与团场的科技项目联合申报与科技项目合作10余项,为团场提供技术资料、高产栽培模式、生产建议20余份。同时,搜集整理了大量生产一线的图片和资料,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,提高了教学效果,主讲的专业课程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欢迎。
说到国家科技计划中的“星火计划”,他说科技工作者就是星火,科技工作者要依赖各方的支持,有重点地以点带面的发动广大农民,积极参与到科技项目和示范中来,这是他多年科技服务工作的方法,也是科技服务取得成效的关键。在此过程中,广交农民朋友,在收获项目收益和成就的同时,也收获了领导干部和农民的友谊。
近年,张伟老师发表了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服务社会的嬗变与反思”、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服务存在问题的探讨”这2篇论文,对于如何更好的开展科技服务进行了反思与探讨。2012年7月,他参加了兵团首届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班的学习。对于今后有什么打算,他说,随着自己对农业科技服务思考和学习,他将尽自己所能,在田野里做出更大的学问和写出更精美的科技文章。
桂萍(文)
本文由http://trickwithaknife.com/rencaipeiyang/4502.html原创,转载请备注出处谢谢配合!